2023澳门六今晚开奖记录

2023澳门六今晚开奖记录|全香港最快最准的资料|香港2023最准马资料免费

2023澳门六今晚开奖记录,全香港最快最准的资料,香港2023最准马资料免费,全香港最快最准的资料,香港2023最准马资料免费,2023澳门特马今晚开奖

您现在的位置是:2023澳门六今晚开奖记录 > 二手汽车 >

中信建投展望2024年全国两会:重点关注三大产业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03

  全国政协和人大会议将于2024年3月4日、5日召开,届时将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等重要文件,为2024年宏观经济走向做出重要指引。

  对于主要经济指标,我们认为全国两会可能将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CPI目标值维持3%不变,考虑到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赤字率水平预计将设定为3%或更高水平,建议关注广义实际赤字率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或达41000亿元左右;货币政策将统筹防范风险和稳增长稳预期的目标,或在总量和结构政策工具方面双管齐下。

  对于重点政策领域,稳增长政策仍以促进消费为主要抓手,专项债规模或适度扩张,货币政策将在防范风险和稳增长之间平衡,总量工具或继续发挥作用,房地产注重更加系统和全面化解房地产风险,改善房企融资环境,改革政策重点关注深化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产业政策方面关注高端制造业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外贸政策将主要集中在放松服务业进入限制、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及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三个方面,国防支出基本维持稳定。

  对于投资策略,人口首度负增长凸显养老产业投资价值,释放内需潜力重点关注消费超预期复苏力度,同时建议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投资机遇,新质生产力主线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政策支持下的高端制造主线。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承上启下之年;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之年。今年的经济工作如何安排?重要经济目标如何设定?宏观政策如何落实?重点工作如何布局?今年是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契机。我国经济恢复仍处于关键阶段,市场对诸多热点问题均给予了高度关切,因而即将召开的“两会”成为关注热点。

  2024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024年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全国政协办公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决定。决定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议程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十二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决定(草案),建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还决定,2024年3月1日至2日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为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作准备。

  考虑到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承上启下之年;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之年。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有鉴于此,市场将对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对GDP目标增速以及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CPI涨幅、赤字率、M2和社会融资规模、汇率、减税降费、粮食产量、污染物和能耗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设定以及边际变化将对今年的投资产生重大影响。主要经济指标确定在什么水平,将极大影响财政、货币、产业、民生、外资外贸等政策的调控力度与方式。

  202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自然灾害频发、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等挑战,我国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顺利完成了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为5%左右”的预期目标。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恢复过程,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下一阶段,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认为今年GDP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左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消费将持续为国内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有利于支撑今年GDP增速目标。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众多消费热点有待进一步挖掘,超大规模人口的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消费将持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今年的GDP仍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速。

  第二,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有利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可以追求更好结果。2023年GDP全年增长5.2%,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今年将持续巩固经济向好态势,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量质齐升。因此,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一方面符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奠定政策总基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增强全社会信心和底气。

  第三,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导向以及目标预留弹性的方式,高于5.5%的GDP增速可能性也相对偏低。一方面,十九大以来,我国从追求高速增长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符合现实国情,经济“新常态”下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化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动能需要在增长目标上留有余地。

  第四,从地方两会GDP目标来看,其加权平均值为5.41%,相较2023年降低了0.22%。2023年各省份实际执行情况总体好于2022年,体现出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但是,仅北京、辽宁、天津、浙江将GDP目标增速上调,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贯彻,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上的“进”来实现“稳”,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而不是盲目提高增速目标。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值为5%左右,相较地方两会加权平均值5.63%下调0.63个百分点,以此逻辑推断,今年全国GDP增速目标值或许将在5.41%的加权平均值基础上同样下调0.5—0.6个百分点,设定为5%左右。出于地方政府竞争等因素的考虑,各地普遍存在高设目标的倾向,而中央政府则需要立足全国一盘棋视角下审慎考虑,设定过高增速而又实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旦出现,会挫伤市场主体积极性和信心。

  除GDP目标增速之外,市场普遍关注的其他指标主要有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CPI涨幅、赤字率、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

  就业方面,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而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维持在5.5%左右,与“十四五”规划中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的要求保持一致。2023年实际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较2022年增长38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较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的工作基调下,我们认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设定为不低于12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大概率延续控制在5.5%以内。

  物价方面,CPI增速关系着中长期利率的波动与走势。CPI同比涨幅自2023年1月触及2.1%的高点后不断回落,10月起CPI增速连续四个月为负数,2023年全年通胀同比增长0.2%,反映出全年总需求偏弱。与全球范围高企的通胀相比,中国的物价上行压力保持在可控区间。去年7月份以来,食品CPI持续负增长,今年1月份更是达到5.9%的降幅,可见国内需求偏弱对我国通缩造成较大压力;同时,今年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不排除国外通胀输入的可能性。今年由于要着力释放内需潜力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经济在一季度后实现回升,因此预计CPI涨幅目标依旧将维持在3%水平。

  财政赤字率或有所提升。我们预期2024年财政赤字率将维持3%的水平或略有提升。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细化了半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相比之下,上一年的表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表述中发现,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4年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2024年将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另一方面,2023年底中央发行万亿元特别国债,其中5000亿元结转至2024年使用,奠定了年内财政政策的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范围”。

  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案中提出的赤字率目标是窄口径且经过调整的,只包含一般公共预算,且经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资金平衡[ 具体计算公式为官方赤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转结余资金使用+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调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被称为狭义预算赤字。狭义实际赤字是未经资金平衡的实际赤字率。广义预算赤字和广义实际赤字是在狭义预算赤字和狭义实际赤字的基础上,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专项债也纳入政府收支。通常来说,广义实际赤字包含的政府收支信息最为广泛,被认为是最能真实反映政府实际赤字水平的指标。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23年财政收支数据[ 资料来源:,未经资金调整的狭义实际赤字率和广义实际赤字率分别为4.58%和7.01%。相较于2023年财政预算和2022年财政决算,政府性基金赤字规模缩小,狭义实际赤字率和广义实际赤字率均有所下降,体现了财政要坚持过紧日子的政策导向,建议投资者广义实际赤字率的变化。

  地方政府债务方面,2023年全年地方政府共发行39555亿元专项债和7016亿元一般债,较2022年同比分别减少2.05%和2.31%。2023年新发行债务规模下行主要是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全面优化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有所放缓,但是稳增长、防灾、基建等方面压力仍存,因此新发行债务增速小幅减小。我们认为,地方政府新发行债务较2023年小幅上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原因:一是今年地方政府稳增长仍有一定压力,地方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可能性高于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当前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望形成政策组合拳,加速内部需求恢复。二是2023年发行的特别国债中有5000亿元结转至2024年使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地方政府今年的财政支出压力。三是地方政府债务仍是当前防风险的重点,部分债务压力较大的省(直辖市)新发行债务可能存在一定压力,因此发债增速要与地方经济增速相匹配。四是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案制定新发行38000亿元目标,较2022年36500亿元增长4.11%。综上所述,我们估计2024年地方政府新发行专项债和一般债规模在41000亿元和7300亿元左右,地方债新发行规模在48300亿元左右,较2023年实际债务发行规模增长3.71%,稍低于GDP增速目标,既满足稳增长需要,又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化债目标。

  货币政策侧重结构性发力。货币金融方面,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历来为投资者所重视。2022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延续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说法,2023年央行工作会议的表述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去年M2同比增长9.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均一定程度高于当期经济增速。特别是在今年防风险立场有所强化的政策背景下,M2和社会融资规模还要与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匹配,既要体现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导向不动摇,又要适当兼顾防风险立场有所强化的导向。2024年货币政策基调是“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较2022年的“精准有力”相比更加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用。

  对于全年宏观调控政策基调的把握,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会对此予以确认,但其实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有定调,而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将会延续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思路。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去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前期积压需求集中释放,叠加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回暖走势良好;前期疫情冲击带来的“疤痕效应”逐步消退,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消费的繁荣。

  当前需求端仍有巨大潜力有待释放。一是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2023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3%,高于2022年的66.5%,但仍低于2019年的70.1%,随着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内需将释放更大潜力;二是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居民对未来预期改善以及可支配收入增加,预计居民消费还将进一步扩大;三是不断涌现的新消费热点从供给侧引领着居民消费升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持续壮大。

  今年在发挥消费带动经济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更加强调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预计后续政策将对如何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消费的创造引领作用做出部署,一方面通过环保、能耗标准的规范促进原有消费品以旧换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社会资本有望更多参与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将继续成为消费热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将受到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与去年的“提力增效”保持了政策总基调的一致,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连贯性。2023年全年收支缺口为5.78万亿元,赤字(一般财政收支口径)使用进度为99.9%,进度处于近八年中性偏下的水平,为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适度扩张提供了条件。然而,财政收支压力仍然高企,需要稳定财政的可持续性。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以及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等庞大沉重的稳增长支出事权,使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因此今年财政政策要实现积极二字,适度增加中央政府支出事权并且实施更大规模的纵向转移支付弥补区域间财力缺口,特别要向中西部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是保证财政支出力度不减的重要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这意味着在支出方面,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仅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还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会议还强调,要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因此可以预见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考虑下,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继续扩大。

  货币政策历来是市场以及投资机构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3年全年DR007中枢基本保持稳定,围绕2%左右上下震荡。MLF利率共两次下调累计25bp,LPR1年期利率和5年期利率分别下调20bp和10bp。年初货币政策超预期降准,央行决定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尽管近期经济金融数据普遍好于预期,央行仍超预期降准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体现了政策稳经济、稳市场、稳预期的决心,释放出总量政策加码的信号。同时,央行也提高结构性工具运用的灵活性,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预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既定的改革路线方针,以全方位、更深入的全面改革方案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有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化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等五大类讨论下一步的改革举措,其中深化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为可能的重点改革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2020-2022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施工图,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对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月31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明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强调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要继续谋划和推动国企改革。下一步国企改革计划已提上日程,2023年10月1日,国资委通过《求是》杂志刊文首次明确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目标任务——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深化央地财税体制改革,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日益完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2023年3月1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针对深化央地财税体制改革,就完善央地收入划分模式、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或将着重强调。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正在逐步减少对地产和基建的依赖,积极培育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动能,2023年,房地产业占GDP比重约5.8%,相较于2022年13-14%的水平已有明显回调。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放缓,居民住房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房地产市场迎来中长期调整。2023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谷,房地产投资端和销售端较2022年均有所下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

  在新动能尚在形成之际,旧动能的短期剧烈调整造成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23年8月以来,中央和地方积极出台地产宽松政策。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调“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2024年1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端困境。2月20日,央行下调5年期LPR,引导房贷利率下行,刺激居民购房需求。在自上而下一揽子政策出台后,地产融资获得有力支撑,地产销售逐步筑底。截至1月底,26个省份170个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并向商业银行推送了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涉及3218个项目,商业银行已向27个城市83个项目发放贷款178.6亿元。1月54城新房成交面积降幅收窄,26城二手房成交面积环比+3%,同比+62%,表明需求端仍然具有一定支撑,成交价格降幅持续收窄。预计2024年企业端资金支持政策有望继续细化落实,改善房企融资环境,各地购房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调整,带动居民购房需求回暖,改善型住房供给服务和配套制度进一步改善,更加系统和全面化解房地产风险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以明确体现。

  按照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导向不动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章节。我们预计今年产业政策的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强化应用牵引,加快技术攻关突破和成果应用,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加强光伏行业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促进稀土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应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利用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借助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促进形成从采集、挖掘、清洗、储存、到分析的完整数据供应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外资外贸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两项重点工作。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强调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与去年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提法相比,今年更加注重扩大高水平外贸。外贸方面,今年的不利因素较多。一是欧美、日本等国对中国出口的打压限制,使得我国部分主打产品外销受到影响;二是国际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不减,部分国家由于国内政治动荡等原因对我国产品需求有所下降;三是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与中国的部分产业形成竞争。四是人民币汇率可能进入升值区间,出口一定程度承压。2023年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月均汇率稳定在7.1-7.2人民币/美元区间内。202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下半年美元大概率降息,人民币有一定升值压力,出口可能承压。为此,我们预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对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做出部署,为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提供更良好的制度环境,将尤其强调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外资方面,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0%。从来源地看,对华投资增长较快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分别增长84.1%、81.0%、31.5%。吸收外资情况相比去年来看走势偏弱,因此我们预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会继续吸引外资方面的部署,着重强调建立对标国际标准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尤其是医疗、电信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

  两会期间,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还将审议中央和地方2023年决算及2024年预算,其中,国防支出的预决算情况将会得到披露。在当前俄乌冲突前景不明,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国防军事支出增速有所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根据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军事支出总额为1978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2.6%。横向对比,2022年我国军费占GDP比重为1.6%,为五常国家中最低值,军费负担相对较低。根据我国财政披露数据,国防支出的预算执行率逐渐精准,国防军事的实际支出金额与预算金额十分接近。从国防支出预算的角度,近些年增速稳定在7%左右,2023年预算同比增加7.2%。预计2023年的预算执行率仍然将接近100%的水平,国防支出预算维持上涨7%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国防支出的增速一般是名义值,而经济增长目标为不考虑物价变动实际值,两者之差并不必然代表国防支出的快速扩张。

  从股市整体来看,历年两会前后(两会前一个月至两会后一个月),上证综指大概率获得正收益。从2005-2023历年数据来看,在两会前一个月、两会期间、两会后一个月,获得正收益的比例分别为89.47%、42.11%和63.16%。总体来看,两会对股市行情有提振作用,特别是在两会召开前一个月,获得正收益的概率接近九成。在两会前的一个月内均取得上涨,这一方面源于两会带来的政策预期升温,另一方面也源于历年两会召开前夕市场往往正处于流动性相对宽松和风险偏好较高的春季攻势阶段。

  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新的阶段性投资策略主线:主要包括:老龄化—养老服务、消费复苏以及数字经济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5.4%,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未富先老”的事实刺激了养老产业以及“银发经济”的需求。而目前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不相适应的是,养老产业以及相应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为了迎接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从政府到养老机构到金融机构再到家庭,都需要尽早准备,共同构筑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过去一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地出台了大量有关养老服务政策和专项规划,如国家层面的《2023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关于印发加强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北京市的《2023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江西省的《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等。

  在多方需求的驱动下,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随着养老政策全面进入落地新周期,未来五年是产业培育的窗口期。完整的养老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经过数年的产业发展与整合,我国现有的养老产业链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产业,老年食品、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护理、旅游休闲等产业为支柱,保健品生产、药品、辅助器械等产业为上游产业,养老房地产、养老金融服务、殡葬等产业为下游产业。通过养老服务辐射带动产业链多个行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利好。以上游产业中医药为例,2023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在需求政策拉动下,中医药行业整体进入景气区间,中药龙头预告的2023年业绩均出现大幅上涨。我们认为,未来5年养老产业将提前完成产业培育期,正式迈入产业爆发期。其中,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老年用品、老年文化等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可观,前景广阔。

  从长远发展前景看,得益于电商普及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在疫情防控优化、消费场景和居民消费意愿逐步复苏之后,医美、高端白酒、免税、境外电商等可选消费领域,增长动力可能会更为强劲。伴随外资的回流,这些优质赛道的优质公司,仍然会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我们认为,本轮经济周期的消费行业供给面好于往年,在供需双重作用下,2024年消费行业业绩弹性将显著加强。

  从地方政府2024年的施政重点来看,促进消费复苏,推动经济好转具有普遍性,多地的地方经济工作会议、新春第一会及2024年政府一号文件均对消费复苏提出重点关注,作为地方政府的阶段性重点工作(见下表)。地方政府已经参加了全国范围的消费复苏大赛,在外需不足的环境下发力内需。预计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今年消费复苏力度也将好于预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高频词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三大重点工作中都提及了数字经济,分别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中,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拓展数字贸易。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另外,与去年相比,今年并没有提到对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说明国家在已有的监管框架下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生产要素,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流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生态保障七大模块。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入生产要素,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11月10日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北京开启试点,各省也加快数据要素的建设和推进。2024年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地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利好数据基础服务提供方、数据存储加工、数据安全管理以及数据产品运营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大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化等成为投资热点。

  在国际竞争的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时间窗口。现阶段,数字化的技术、商品与服务不仅在向传统产业进行多方向、多层面与多链条的加速渗透,即产业数字化;而且在推动诸如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建设与服务等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即数字产业化。中国重点推进建设的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就是围绕科技新产业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所催生出的各种新业态,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我们认为,今年应继续重点关注从投资角度看,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基础硬件四大公认主力赛道并注重数字经济与其他产业横向融合带来的机会,例如汽车智能化、工业软件、政务IT、金融IT、医疗IT等产业。

  4、新质生产力主线日,习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12月,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进一步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含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科技创新、生产关系创新和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在质量高、效率高与可持续。

  “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创新,为新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根据习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的讲话,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相连,“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为主要特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新能源、绿色环保、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和海洋装备为代表产业。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占比超过17%更近一步,未来随着市场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广阔的规模化空间。未来产业具有前沿技术驱动、交叉融合应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特点,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和储能为代表产业。随着未来产业的发展,各前沿技术领域交叉融合不断深入,将打破传统产业发展依赖单一通用技术的路径,不再是单独的产业链结构,而是形成产业链交叉互融,互联互通,共同协作促进诞生新技术、新产业的产业生态系统。

  高端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指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2023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突出问题,制定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的阶段性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攻关重大技术装备及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加速推进高端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如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为相关企业提供税收、投融资、研究开发等多方面政策优惠,助力极高深比刻蚀机等关键设备的创新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金融支持模式创新、开通特别审批通道等六项保障措施,切实推进医疗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支持下,我国高端设备研发所带来的国产替代增量空间广阔,以航空航天、高铁、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长和规模化潜力大;芯片、传感器、机器人等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供应商,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产品差异化和定价能力,能够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核心支撑和赋能。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波动,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